
灵石地形地貌
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南端,地处黄河支流汾河的中游,在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,四周群山环绕,山峦重叠,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%以上。县境的地理座标为东经 111°20′—— 112°之间和北纬 36°40′——37°之间。距省会太原 150 公里,北临介休市,南接霍州市,东靠沁源县,西连交口县、孝义市,有“燕冀之御、秦蜀之经”之称。全县面积 1206 平方公里,东西宽 53.5 公里,南北长 39 公里,境内群山起伏,沟壑纵横,缘于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,等级公路网十分发达,基本上达到乡乡通公路,连接着境内各乡镇、厂矿和绝大部分村庄。县境东部有太岳支脉石膏山,海拔2532米,西部为丘陵地形属吕粱山脉,较大山为县城西北14.5公里处的新建塬,海拔1275米,坡度约40度,顶部平坦,面积12平方公里左右。
灵石煤炭
灵石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,煤质优良,埋藏较浅,易开采。主要分布于本县的中部、西部和中东部。含煤面积达860平方公里,占全县总面积的71%,保有资源储量达22.4亿吨。山西省对煤田地质的调查研究在1868年至1872年期间,德国人李希霍芬曾来山西,首次划分了西山的煤系地层,在霍西煤田南部测量了地质剖面。1907年布莱克莱山西调查含煤地层,以山西煤系分布广而创名“山西系”。1917年至1926年,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在山西省进行地质矿产调查。1923年至1926年,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、赵亚曾等先后在山西进行地质考察,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地质勘测队多次来灵石进行地质勘测工作。1953年老一辈地质学家田本裕、郝秉俭等曾到灵石进行煤田砥柱预查和采样。1954年到1955年,原地质部212队在灵石县两渡镇崔家沟、河溪沟井田进行了精查。1957年,原煤田地质局114队经过详查,提交了《道美勘探区详查报告书》。1957年至1958年,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8队完成了山西省霍西煤田草桥沟的普查。